成 語 | 一意孤行 |
注 音 | ㄧ。 ㄧˋ。 ㄍㄨ。 ㄒㄧㄥˊ。 (變)。 ㄧˊ。 ㄧˋ。 ㄍㄨ。 ㄒㄧㄥˊ |
漢語拼音 | yī yì gū xíng (變) yí yì gū xíng |
義 類 | 固執, 獨立, 處理事情, 按照己意, 孤立, 執意, 故意, 堅決, 作法, 處事, 方法, 刻意, 堅持, 個人, 不接受勸告, 己見, 貶義, 獨斷獨行, 獨來獨往, 自己, 不顧他人, 想法, 人物, 品德 |
分 類 | | 史部:史記 | 人物:品德 |
釋 義 | 謝絕一切請託,按照己意獨立處理公事。語本《史記.卷一二二.酷吏列傳.張湯》。後用「一意孤行」形容人固執己見,獨斷獨行。
△「我行我素」 |
典 源 | 《史記.卷一二二.酷吏列傳.張湯》
武安侯為丞相,徵湯為史,時薦言之天子,補御史,使案事。……與趙禹共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,拘守職之吏。已而趙禹遷為中尉,徙為少府,而張湯為廷尉,兩人交驩,而兄事禹。禹1>為人廉倨2>。為吏以來,舍毋3>食客4>。公卿相造請5>禹,禹終不報謝,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6>,孤立行一意7>而已。
〔注解〕
- 禹:趙禹,生卒年不詳,漢扶風斄人。為人廉倨,絕知友賓客之請。歷任御史、廷尉,與張湯共定諸律令。
- 廉倨:廉潔孤傲。
- 毋:音ㄨˊ,通「無」,沒有。
- 食客:古代寄食於官宦顯貴家中,為主人策劃計謀、奔走效力的人。
- 造請:登門拜訪。
- 請:請託。
- 一意:一己之見。
|
典故說明 | 「一意孤行」原作「孤行一意」。根據《史記》的記載,趙禹為人廉潔孤傲,執法嚴苛。從他做官以來,家中沒有食客。公卿登門拜訪,他也始終沒有回拜答謝,意在杜絕朋友賓客的請託,按照自己的意見獨立處理公事。後來「一意孤行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本含有褒義,後轉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,獨斷獨行。 |
書 證 |
-
宋.吳泳(5)
〈祭陳司業文〉(1)
:「亶一意以孤行,羌眾兆之所棄。」
-
清.趙翼(87)
《廿二史劄記.卷五.後漢書.東漢尚名節》(10)
:「自戰國豫讓、聶政、荊軻、侯嬴之徒,以意氣相尚,一意孤行,能為人所不敢為,世競慕之。」
-
清.袁枚(80)
《隨園詩話.卷三》(35)
:「蓋一意孤行之士,細行不矜,孔子所謂『觀過知仁』,正此類也。」
|
用法說明 | 語義說明形容人固執己見,獨斷獨行。貶義。
使用類別用在「固執自信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他這種一意孤行的作風,遲早會害慘自己。
- 這事恐得先徵詢大家的意見,不宜一意孤行。
- 把事情搞成如此局面,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結果。
- 我不欣賞做事一意孤行、根本不重視別人意見的人。
- 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,我絕不會一意孤行地採取行動。
- 處理這麼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,最忌一意孤行,貿然行動。
- 別怪我一意孤行,實在是因為事急從權,非得儘速處理不可。
- 他是個剛愎自用、一意孤行的人,明知道有問題,他還是照做不誤。
- 現在是講究團隊精神的時代,你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,很難引起共鳴。
|
辨 識 | 近義成語我行我素、固執己見、剛愎自用、師心自用、獨斷專行反義成語言聽計從、從善如流、擇善而從「一意孤行」及「我行我素」都有不管他人意見,只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的意思。 「一意孤行」側重於固執、專斷;「我行我素」側重於依照自己的心意行事。 一意孤行 | 我行我素 | 例句 |
---|
○ | ㄨ | 這事恐得先徵詢大家的意見,不宜~。 |
ㄨ | ○ | 他老把襪子反著穿,縱然被人嘲笑,他仍然是~。 |
|
參考詞語 | |